一百個國家,有一百種對地球的解讀。從衛(wèi)星上看地球同一片區(qū)域,每個國家的地理信息部門有各自的“語言體系”,她們對地理信息數據的描述,并不兼容,F在有了“官方語言”,昨日,從武漢大學獲悉,它的主導制定者來自中國,武漢大學年初發(fā)布首個地理信息國際標準。
上月15日,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fā)布全球首個地理信息國際標準。昨日,長江日報記者聯(lián)系上這項國際標準的項目負責人武大龔健雅院士。
他介紹,由中國主導編制的首個國際標準《地理信息影像與格網數據的內容模型及編碼規(guī)則》之第一部分“內容模型”(ISO 19163-1),界定了描述影像和格網數據必要組成部分的內容模型,并定義了將數據內容映射到數據編碼格式需要遵循的基本編碼規(guī)則,“說簡單點,每個國家對衛(wèi)星傳導回來的地理信息數據,都有自己的一套描述方式,‘各說各話’成為國際合作的最大阻礙,我們以往和其他國家合作做科研時,要用他們的數據,還得‘翻譯’成我國科研人員能看得懂的語言,他們也是同樣如此”。
據了解,我國月球探測器“嫦娥”系列和對地觀測衛(wèi)星“高分一號”、“高分二號”傳回的公開數據,各國解讀不同,在技術合作時就出現過無法互認的情況,這就好比蘋果和其他智能手機的接口無法兼容。現在制定了國際標準,大家話語體系統(tǒng)一,這對未來國際天地合作意義深遠,特別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迫切需要全球地理空間信息的支撐”。
龔健雅分析,掌握相關技術主動權,還有產業(yè)優(yōu)勢,國內的數字地圖產品,要賣到國外去,數據運用要按人家的來,現在有了中國主導的國際標準,這就叫“話語權”。
2012年,由中國正式向國際提出該項國際標準項目提案,龔健雅院士牽頭主導,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學者參與。2015年6月,在英國召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地理信息技術委員會(ISO TC211)第40次全體會議上,34個成員國一致表決通過。
去年10月,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官方網站一口氣發(fā)布了武大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克清教授團隊主持研制的4項國際標準。國際標準通常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lián)盟(ITU)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并公布的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2013年時,武漢就已研制出15項國際標準,武漢郵科院、長飛、武鋼、武漢大學都是主力軍。
以上是對中國高校研制地理信息國際標準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教育方面的信息請關注唯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