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資格考試中的速錄和普通文秘有什么區(qū)別?唯學網(wǎng)小編提醒: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速錄文秘比普通文秘掌握了更高級的技術(shù),那就是速錄,也就是同聲錄入。所以,秘書資格考試速錄的用途廣泛,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一、中文速錄的應用情況
本世紀中葉以來,由于錄音機性能日臻完善,各種電子語言文字處理設備的普及應用,發(fā)達國家的手寫速錄應用范圍確已有所縮減。而中文速錄的應用范圍,從清末的資政院、民初北洋政府國會、廣州南京的******政府一直到人民共和國的四十年,始終局限于政權(quán)機關內(nèi)部,而且主要是在中央國家機關一級,至于一般企事業(yè)單位、省市以下的政府機關基本上均未得到應用。另一方面,一般人都認為最需要使用速錄的是機關單位的秘書和記者、編輯等文字工作者(今天在美國仍把速錄列為秘書應會的九種職業(yè)技能中的第二項,在香港招聘英文秘書,會使用速錄仍是主要的條件,對外國的新聞記者來說速錄則是他們基本的職業(yè)技能),可是在我國從事秘書、新聞工作的人,會使用速錄的如鳳毛麟角。目前少數(shù)高等院校的文秘專業(yè)、新聞系科也沒有普遍開設速錄課,有的效果也不理想,學生對之也并不重視(復旦新聞系,解放前速錄曾經(jīng)列為三年級必修課,現(xiàn)在的新聞學院列作選修課。),因為國家并不要求他們必須會使用速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秘書工作》是一部厚達數(shù)百頁的專著,其中談到速錄部分只寥寥幾十個字。中文速錄的現(xiàn)狀于此可見一斑。
二、中文速錄能為文學創(chuàng)作服務嗎?
利用速錄口授寫作是國外速錄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專指文學作品)。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賭徒》是只用 26 天時間,由作家口授給速錄員寫成的。蘇聯(lián)著名作家西蒙諾夫,以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斯大林保衛(wèi)戰(zhàn)爭為中心題材的長篇巨著《日日夜夜》,是由作家的女速錄員根據(jù)其口述寫成的。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以描寫中國題材著稱的美國作家賽珍珠女士,一生中的很多作品是在速錄員的幫助下完成的。十九世紀英國大作家狄更斯則更是本人精通速錄,并直接使用速錄起稿寫成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從我國的情況來說,完全使用速錄記述寫成的書,一部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張才式速錄黃昌谷記錄),另外一部是《中西文化及其哲學》,這部學術(shù)名著是由已故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用在他早年還是北洋政府的一名速錄員時,記錄的粱漱溟的講學稿整理而成。這兩部書應該說是我國早期速錄應用的里程碑,但都不是文學作品。“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還沒有哪一部是利用速錄寫成的。
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使用速錄比較適合于時事政治或一般社會科學內(nèi)容的記錄,這類性質(zhì)的演講,記錄下的口語與所構(gòu)成的書面文字容易一致,而純粹口語化的文學作品(如小說)使用速錄記述就要困難得多。這就是為什么速錄教學單位對高年級同學鍛煉速度(包括一些速錄比賽)選用的朗讀材料基本上都是時政類文件的緣故。而拼音文字(一字一音語文一致)則沒有如漢字(絕大多數(shù)是同音字)那樣有口語與書面文字的差別(這種差別有時甚至還很大)。
五十年代初期,我曾就此請教過著名作家巴金、翻譯家姜椿芳,以及上海文聯(lián)研究室的同志,他們表示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作家寫作習慣與利用速錄密切合作的困難,因為一部小說不可能“一氣呵成”,寫作中,作家有時沉思,有時則文思泉涌,有時需要參照前文重新修改,有時要對某一語詞反復推敲,這些情況都是在邊寫邊改中出現(xiàn)的,如果利用速錄口述寫作只有待速錄員整理成文字后,作家才能考慮如何修改的問題,這時原來的文思靈感也許已經(jīng)消失了。
利用速錄翻譯文學作品同樣有很大的困難。六十年代前后曾經(jīng)長期擔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長的姜椿芳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學者。解放初期,他在主持上海 “時代出版社”工作期間,曾經(jīng)選了一篇俄文小說口述譯文由我速錄,這是一次失敗的試驗。這里除了前面所講的原因外,還由于俄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與漢語有很大的不同,文學作品則更加復雜、口譯的歐化文字應在漢語中如何寫成符號表現(xiàn),增加了速錄的難度。
寫至此,想起晚清著名學者林紓譯書的事。林不懂外語,他是請別人口譯原文,由他記錄整理潤色而成。從翻譯小仲馬的《茶花女軼事》開始,他先后譯過英、美、法、德、俄、日等十余個國家作家的名著一百余種,F(xiàn)在我們不了解當時林氏譯書的具體情況,估計是根據(jù)口譯者所述,然后再用文言寫成大意,這當是“意譯”而不是“直譯”。但若由此得出一點啟發(fā):“如果一個擅長速錄而不懂外文的人,能夠跟那些精通外語而又沒有時間專門從事翻譯工作的人通力協(xié)作,不是也能作出象林紓那樣的貢獻嗎?”(金禮林《速錄技能概論》)可是從我上面所舉的實例看,想象中的事實際并不一定能做好。
再如某些文學作品使用較多的方言語詞(有的還因此成為某一作家作品的特色,例如老舍作品中的“京味”),這也使利用速錄寫作成為困難。榮獲斯大林文學獎,以描寫東北解放區(qū)土改為中心內(nèi)容的著名長篇小說《暴風驟雨》使用了大量的東北方言,我曾給某某文學評論家在評介此書講演時擔任速錄,他在引述原書東北方言文句句時,我的記錄速度就大為放慢,因為那些聽起來拗口而又不熟悉的方言,使我無法立即反映出符號。在晚清的近代文學作品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用純粹的蘇州方言寫的小說(如《海上花列傳》、《九尾龜》),“吳儂軟語”聽起來固然悅耳,可是寫成文字閱讀卻未必“順眼”。寫成符號當然更難認譯。何況我國各地方言中,還有許多語言是無法用(普通話讀音)速符表現(xiàn)的,如果用近似普通話讀音寫出,勢必更增譯認的困難。
作我國早期的速錄方式中,有根據(jù)廣東話、福建話的發(fā)言制定的,但是我國方言區(qū)域多,為每一地區(qū)設計一種速錄方案,那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我對于講話者的方言口語(當然是我所熟悉的)速錄時往往就直接寫成書面語符,比如上海人把“我們”說成“我伲”,“游玩”說成“白相”,我就直接用符號寫成 “我們”、“游玩”。如果按原來的方言口語寫,就會因為這個不習用的符號在頭腦里反應思索過程而放慢了記錄速度。
某些北方口語詞,為其他地區(qū)所不熟悉的,也只能寫成書面詞速符。如“壓根兒”,書面語是“絕對、根本、完全”的意思,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這個詞,北京地區(qū)以外的讀者也不一定立即就能理解。也還有北方口語中大量的兒化韻尾,速錄時為求簡潔,往往不記,在整理成文時,再根據(jù)語意寫出,記錄文學作品就不行。
當然,這種記錄的內(nèi)容仍限于一般性質(zhì)的,如果為了講話者的特殊身份(往往是大人物)記錄稿必須保持他的語言特點(如毛澤東的湖南腔、陳毅的四川話),則由于速錄者經(jīng)常是身邊的工作人員,熟悉他們的口語習慣,這個困難可能不大。某些專家學者講話帶有濃重的方言,但比起文學作品中的生活口語容易理解。五十年代,我曾給周谷城教授速錄過多次學術(shù)講演,他的湖南口音聽起來很吃力,但是由于講演的內(nèi)容是文史哲一類,很多專業(yè)名詞可以理解,速錄時的困難也不大。
當然外國也有方言問題,比如標準的東京話與北海道人講的日語就有差別,莫斯科人與西伯利亞人講俄語也不盡相同,但那只是口音上輕重緩急的不同,不像中國某些地區(qū)方言,簡直到了根本聽不懂的地步。
我們知道,提高速錄的記錄速度,必須使用大量的縮略語符,而文學作品中的方言語詞,卻不可能在事先制定略符,因此中文速錄記錄口述文藝作品就比西方國家的拼音文字要困難得多。
唯學網(wǎng)是一個大型的教育考試培訓平臺,更多秘書資格考試報名,秘書資格準考證和成績查詢等相關考試信息請關注唯學網(wǎng)學歷職業(yè)資格欄目秘書資格培訓頻道,小編會第一時間為大家更新跟進最新考試內(nèi)容,敬請大家關注!小編在此預祝每一位參加秘書資格考試的考生都能夠順利通過,早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